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一艘小小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成為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奔t船,見證了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成為中國革命源頭的象征;“紅船精神”鑄就了中華兒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成為我們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寶貴精神財富。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紅船精神”,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讓“紅船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只有50多名黨員,今天已經成為擁有9500多萬名黨員、領導著14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
一百年前,中華民族呈現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今天,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
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F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新的征程中,黨中央號召大家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繼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
偉大、光榮、英雄的中國人民萬歲!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生于北京。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里,結果證明了1960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他當時是一個安江民校的教師,但面對當時嚴重饑荒,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饑餓威脅,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
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袁隆平與科研小組在稻田進行雜交育種試驗。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在大學畢業工作12年左右的他,發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學通報》上。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兩年播種中,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并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5月,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同志,獲悉袁隆平發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高度重視,以科委九局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指出這項研究的意義重大,如果成功,將使水稻大幅度增產。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袁隆平遭受沖擊,水稻雄性不育試驗被迫中斷。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農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選育計劃”,呈報省科委與黔陽地區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黔陽地區農校(安江農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將珍貴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里,面積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盤7號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成為未破的謎案。袁隆平心痛欲絕。事發后第4天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里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等到云南省元江縣加速繁殖不育材料。
1970年夏,袁隆平從云南引進野生稻,擬在靖縣(安江農校又搬遷到了靖縣)做雜交,后因沒有進行短光照處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帶領科研小組李必湖、尹華奇來到海南島崖縣南江農場進行三季水稻實驗條件良好的海南,進行研究試驗,向該場技術員與工人調查野生稻分布情況。
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
1973年,協作組通過測交找到了恢復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難關。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種關”,摸索總結制種技術成功。11月,袁隆平和李必湖(右一)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國有19個省、市、自治區先后組成科研協作組,開展群眾科學實驗,成功地育成了雜交水稻。
1976年,雜交水稻成功推廣。
1977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1980年10月,我國第一個研究雜交水稻的育種家、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袁隆平,經過10多年刻苦的研究實驗,在有關科研單位的協作下,攻克了制種關,使雜交水稻的研究獲得全面成功,為水稻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
2010年3月,袁隆平院士團隊和張啟發院士團隊合作,共同研究轉基因水稻。在合作交流會上,袁隆平稱,為了消除公眾對轉基因抗蟲稻米安全性顧慮的問題,他愿意作為第一個志愿者來吃!3月12日,袁隆平在報告會上就轉基因抗蟲水稻的安全性實驗、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為什么能夠減少除草劑用量等問題與張啟發院士進行了討論,并表示支持政府關于轉基因作物研發的決策。
2017年9月,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近期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干凈了,種子自然就干凈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又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
2020年3月,袁隆平院士選址、謀劃和題名的“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在廣州市黃埔區啟動建設,一期項目大吉沙島水稻公園水稻種植工作啟動。
2020年6月,袁隆平團隊在青海柴達木盆地鹽堿地里試種的高寒耐鹽堿水稻(又稱海水稻)長出了水稻。
2021年5月22日13點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直到2021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