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十八屆四中全會,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閉幕之后召開的第四次全體會議。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略。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習近平同志作了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鄒韜奮
鄒韜奮(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男,漢族,本名恩潤,乳名蔭書,曾用名李晉卿。
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編轉入銀行界任事,《生活周刊》改由鄒韜奮擔負編輯責任。鄒韜奮得以從事自己夢寐以求的新聞出版工作。他決定根據社會和讀者需要,從內容到形式,對《生活周刊》進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確定該刊的宗旨為“暗示人生修養,喚起服務精神,力謀社會改造”。韜奮是他主編《生活周刊》時所用的筆名。他之所以選用這個筆名,意在自勉延志。
1931年9月26日,“九·一八事變”八天后,鄒韜奮在《生活周刊》上報道這一事變。從這時候起,為宣傳抗日,鄒韜奮從沒放下手中的筆。 他積極支持各地的愛國運動,并為十九路軍等愛國志士籌集資金,奔走呼喊?!渡钪芸犯吲e“抗日救國”的旗幟,成為以宣傳團結抗戰、譴責投降賣國為中心內容的輿論陣地。
1933年1月,鄒韜奮加入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發起組織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并當選為執行委員。 之后,他便積極投入到爭取民眾自由權利的民主運動中。他及《生活周刊》遭遇的迫害接踵而至。1933年6月18日,愛國民主人士楊杏佛,被國民黨藍衣社特務暗殺,鄒韜奮也名列黑名單。當年7月14日,鄒韜奮前往歐洲,開始了他的第一次流亡生活。
1935年5月,發生了“新生事件”,國民黨政府封閉了《新生》雜志,并逮捕了主編杜重遠,鄒韜奮對此深表不滿。同年8月離開美國回到中國?;貒?,鄒韜奮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5月31日,鄒韜奮、沈鈞儒等響應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在上海發起成立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發表了《團結御侮的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的聯合聲明,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聯合紅軍共同抗日。
1936年11月22日深夜,國民黨政府以“危害民國”罪,逮捕了鄒韜奮和救國會的其他領導人沈鈞儒、李公樸、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時共七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國民黨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和不平,各地紛紛組織游行、集會等活動,聲討國民黨政府,強烈要求釋放關押入獄的7位愛國人士。在243天的獄中生活里,鄒韜奮始終以一個堅強的愛國民主戰士的姿態,同反動派針鋒相對,“戰而不屈”,表現出無畏的革命風范及英勇的斗爭精神。
1941年2月15日,在第二屆國民參政會第一次會議行將開幕之際,鄒韜奮憤然辭去國民參政員之職,秘密離開重慶,輾轉抵達香港,決心“愿以光明磊落的辭職行動,喚起國人對于政治改革的深刻注意與推進”。鄒韜奮到達香港后,更積極致力于政治活動,為實現民主政治奔走呼喊,他對于陰謀出賣國家,破壞抗戰之惡勢力,“則一息尚存,誓當與之奮斗到底”,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誓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
1942年秘密赴廣東游擊區,并于1月輾轉來到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3月,鄒韜奮不幸查出罹患耳癌,被迫回上海就醫 。他忍受耳癌襲來的刻骨疼痛,伏在床上,趕寫了《患難余生記》一書(未完成)和《對國事的呼吁》一文。
彌留之際,鄒韜奮口授遺囑,鄭重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嚴格審查我一生奮斗歷史。如其合格,請追認入黨?!?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在上海病逝,享年48歲。